谈话采访类节目是很常见的一种节目形式。除了电视上播放的正规制作的电视节目之外,由于制作较为简单,传媒专业的学生也会选择制作这类形式的节目作为毕业作品。另外很多自媒体也经常做一些短小的街头采访。
虽然谈话采访类的节目相对其他节目形式制作起来较为简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问题出现,本文将从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的角度总结一些制作要点和小技巧分享给大家。
前期拍摄: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采用使用多机位拍摄。前期的拍摄机位架设越丰富,越方便后期利用镜头剪接精炼内容和处理气口。比如既拍摄了受访者说话表达的镜头,又拍摄了采访者反应镜头,同时也拍摄了两者全景关系,这样为后期剪辑提供整理内容的空间的同时,也能更好的用镜头语言展示说话者的核心表意和情绪。
一般情况下,至少也需要双机位拍摄。采用双机位拍摄,在后期剪辑时可以避免只使用一台机器时的跳切。也就是在剪去一段内容后产生的前后不接的跳跃感。
因为两台相机拍摄时角度,景别会不一样,所以从一台摄像机切到另外一台摄像机是不跳的。极端一点,如果有两个机位,剪辑师甚至可以把顺序逻辑混乱的一段话重新排列,形成流畅的逻辑,而观众无法察觉。再极端一点,剪辑师可以通过景别的变化,将本来不是同一处说的两句话拼凑在一起,形成本来没有的意思。
如果实在没有条件,只有一个机位的情况下,就要考验摄像师的功力了。拍摄时尽量把景别拉大一点。比如拉到一个中景。后期剪辑可以通过人为放大画面,制造一个小景别出来。虽然角度没有变化,但是只有景别变化的剪切也比直接一个镜头要好。
摄像师还要在拍摄时不断的变化自己的位置和角度,人为的制造出双机位的感觉。这样虽然会损失掉移动中模糊的部分素材,但是由于角度和景别的不同,同样也可以完成类似于双机位的剪辑。拍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其他的镜头,比如手的特写,说话者之外的人的镜头,环境的空镜等。因为,在后期剪辑时,没有露出嘴的镜头,放在任何位置用都是不会穿帮的。
后期剪辑:
如果前期拍摄给力,采访内容流畅自然,后期剪辑自然可以毫不费力。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再厉害的采访者和被访者也无法做到谈话过程中百分百流畅,这需要剪辑师做出一定的取舍。另外,机位单一导致的后期剪辑容易产生跳切的问题也困扰着很多新手,内容是该剪还是留,声音优先还是画面优先?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谈话类节目最核心的内容传达是在语言上。也就是说剪辑中对于音频话题的整理、无用语句的删减、气口的处理才是核心。就是要做到,你不看画面,就当一个音频节目去听,也觉得连贯流畅才可以。
如果只是一个简单平实的访谈,画面处理的指导思想就是保持一定的剪切节奏,用景别变化表现语言重点,同时尽量掩盖切点和穿帮即可。如果遇到只拍一个机位的短采访,有些甚至可以允许一个镜头内直接删掉无用内容,画面直接跳格衔接,只要核心语言内容在就行。放大画面和加速播放长时间无声音部分也是解决跳切的方式。另外,如果是多个话题的采访,也可以通过添加问题板的包装设计来完成剪切转场。但是如果我们遇到的是一个十分钟到半小时长度的正式访谈,受访者很可能需要连贯的表达阐述一个观点,或者叙述一件事情,这种快节奏处理方式显然不太合适。在剪辑的频率上,每句话都剪一刀一定是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碎和跳的。说话的停顿也是说话的一部分。只要没有特别过分的拖沓,就没必要一直破坏一个人的说话气口间隔,要让说话者连贯的表达出他的观点、看法或故事。